胃是人体z1大的消化器官,承担着人体的营养供给,但是由于人们生活的不规律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的胃出现了毛病,所以“十病九胃”,就是说胃病已经成为大家的公敌了。
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而且具有低免疫原性、易于培养扩增、遗传背景稳定等特点,成为组织工程学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试验目的
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
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MSCs,同时提取大鼠胃黏膜匀浆上清液并测定其蛋白浓度为1.5ug/ul,按照150ug/ml对BMMSCs进行诱导5周后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细胞角蛋白以及巢蛋白的表达。
2、将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分别分为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在移植组大鼠中,CM-Dil标记的BMMSCs按照2×106/只的量,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与胃壁注射进行移植,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或胃壁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细胞移植2周、4周后分别通过冰冻切片观察CM-Dil荧光以及FISH方法鉴定BMMSCs在胃内定植情况,并观察胃病理学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
1、BMMSCs经胃黏膜匀浆上清诱导后第7天开始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细胞,5周后鉴定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巢蛋白阴性。
2、在胃壁注射BMMSCs组中,于移植后2周,可观察到CM-Dil标记的荧光,4周后未见CM-Dil标记的荧光,但在雌鼠中通过FISH发现BMMSCs在胃内的定植。其他各组在观察时间段内均未见BMMSCs定植。BMMSCs移植后4周,萎缩性胃炎模型中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p<0.05)。
结论
1、胃黏膜匀浆上清液可诱导BM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
2、BMMSCs通过胃壁注射移植2周、4周后均可观察到细胞在胃壁内的定植;在CAG模型中,BMMSCs在移植后4周内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上一篇:干细胞|骨关节炎治疗新希望!
下一篇:干细胞治疗肾功能衰竭前景乐观
了解详情请拨打:400-6060-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