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里,心脏病发作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根据德国心脏病学会的数据,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到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一半以上,其主要原因包括拥有了更好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尽管如此,心肌梗死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每次心脏病发作时,一些心肌组织就会死亡,并伴有或多或少明显的疤痕。在过去几年中,使用干细胞疗法来替代受损组织的尝试进行了很多次,许多问题也在研究中得到了解决。
什么是急性心梗?
其实,我们一般常说的急性心梗全称是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由于心血管持续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通常伴有胸骨后疼痛、胸闷等症状,甚至可能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
以前大家普遍都认为心梗是一老年人会得的病,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等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压力过大,急性心梗的高危人群不断增多,发生率逐年增高而且不断的趋于年轻化,有报道表明,年龄小于4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约占心梗总数10%左右。
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从而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梗死区大量心肌细胞坏死,z1终由纤维组织替代。心肌组织中残留少量具有扩增能力的心肌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再生性代偿能力。然而,此类细胞的代偿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无力扭转心功能衰竭的进展趋势。
当前的干预手段主要有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等,但都难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无论什么方法均不能使心肌瘢痕组织重新变成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组织。对于终末期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移植是挽救他们生命的唯一办法。
由于有限的心脏来源和免疫抑制剂的严重不良反应,迫切需要建立其他有效的疗法。干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治疗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干细胞治疗急性心梗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越来越多的功能也在被发掘。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的组织细胞,若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可以分化成新的心肌细胞来替代受损的细胞,岂不是皆大欢喜?
不过,一些研究倒是表明,干细胞在移植后目前主要是通过其旁分泌作用机制挽救心肌的缺血,并不是直接分化成心肌细胞。虽然对干细胞的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干细胞对急性心梗确实在发挥着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免疫原性低,不易引起免疫排斥,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因此作为心肌损伤后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热门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热点。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梗
近年来,多项间充质干细胞针对心肌梗死的的临床研究也在陆续展开。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功能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五步走:1,免疫调节和抗炎;2,抗纤维化;3 ,促进血管形成;4,抗心肌细胞凋亡;5,促进心肌再生。
其实也就是调节体内的信号通路,激发在梗死区域内的细胞内源性修复。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当中,在2014年,苏州大学附属dy医院就进行了“间充质干细胞心梗注射液”Ⅰ期临床试验研究,选取了20名患者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相关研究,现已完成相关试验。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优势
研究发现,等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明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不仅是安全的并且是有效的,将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骼肌成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进行了体外和体内试验的对比,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实验中凋亡率z1高,但是移植入体内后其存活能力并非处于jd弱势,且在体内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移植后4周,间充质干细胞组新生血管密度和心功能改善方面表现较平滑肌细胞好,与骨骼肌成肌细胞组无差异。
展望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给临床带来了全新的方法,但仍存在许多需要去认识、解决的问题, 如在细胞质量、细胞剂量、移植方法、移植时机和患者选择等各个方面仍未得到确切的答案,故局限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相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必将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